母亲的战场——一位百岁女游击队员的生命足迹
2023/03/27 16:04

86年前,吕梁山下一位名为白改华的少女加入了抗日游击队。滚滚硝烟中她长大成人,血雨腥风里她失去至亲。当时代的洪流带着她从晋绥边区来到巴山老区,几十载不变的乡音里藏着她对远方最执着的牵念。青春的花儿虽在岁月风霜中渐渐凋零,明媚鲜艳的色彩却在血液里久久散发温香。

白改华手捧纪念章,回忆抗战经历。新华社资料片

加入游击队,她是最勇敢的战士

“秋风凉又凉,谷子黄金黄,今年收成好呀谷满仓。全凭那八路军呀保住了家乡……”今年8月,白改华将满100岁。这首唱了一辈子的歌谣如同一道记忆的传送门,每每唱起,便见烽火连天。

1937年7月7日,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,全面抗战爆发。9月,八路军第115师、120师、129师分批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。作为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,山西成为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前沿阵地。

根据中央关于开辟敌后战场、发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方针,八路军第120师开赴晋西北地区兴县、岚县一带,当地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壮大。到1938年1月,第120师已发展到2.5万人,晋西北各县都建立了1000至2000人的抗日自卫军或游击队。

这一年,兴县固贤乡甄家庄村23岁的高银洞完成了两件人生大事:一是如愿参加了八路军,当上了第120师侦察连的侦察员;二是娶了同村的姑娘白改华。

这个媳妇虽然年纪小,志气却很大。她性格泼辣、聪明伶俐,不仅识得字,还有一双没有缠过的大脚,走起路来健步如飞。

“男人能打日本鬼子,我也能!”小女娃从嫁到高家第一天,盘算的就不是柴米油盐,而是怎么上战场。

在丈夫的引路下,她加入了固贤区妇女抗日救国会,带领姐妹们识字、扫盲,照料伤员。她们还办起了固贤区纺织合作社、支前服装厂,许多个夜晚飞针走线,为前方的战士做军鞋、制军装。她还向组织提出申请,加入兴县第四区(固贤区)游击队。

想参加游击队的人很多,白改华至今记得那场“考试”。“部队的干部问了我们三个问题,我答得最好。”今天她仍带着几分得意,对此津津乐道。“其中有个问题是‘当兵为啥’,我说的是‘保卫国家’。”

加入游击队,少女成了真正的战士。

凭借一双灵巧的大脚和聪明的脑瓜,她很快当上了游击队长。

她记得1939年4月11日,吕梁山上的杏花开得正艳,她在这一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回首尘封岁月,惊心动魄的日子又在血液里激荡。

1940年,日军对晋西北进行大规模“扫荡”。为了让村里群众安全转移,白改华带领游击队想方设法拖住敌人。游击队能用的武器装备少,还要尽量避免正面交锋,她决定在鬼子进村的必经之路上埋下地雷。

可鬼子很警觉,怎么才能诱敌上钩?白改华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:她和游击队员们在一片开阔地上埋下地雷,盖好土后故意在旁边留下脚印,随后便埋伏在一旁。

不多会儿,来了十几个鬼子,地上的脚印让他们放松了警惕,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地雷阵。“轰隆隆”几声惊雷,鬼子被炸得血肉横飞,林间被震落的树叶簌簌地落在她身上。

随着战事发展,驻扎在吕梁山区的八路军军粮日益紧张,筹集粮草成为游击队新的任务。敌后群众悄悄省下自己不多的口粮送给八路军。白改华则一次次潜入敌占区,从鬼子眼皮子底下筹集抗日军粮。